2010年,弋阳人民在上级党政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,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紧紧围绕建设“工业做强、农业调优、城乡建美、旅游做大、民生做实”,团结努力、开拓创新、扎实奋进,实现了经济的稳步发展。
综合实力。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45.07亿元,同比增长13.6%。财政总收入4.7亿元,增长33.9%。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8.13亿元,增长30.26%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.12亿元,增长17.8%。三次产业比为2010年的20.4:44.5:35.1,工业的主导作用更加凸显。
工业经济。连续四年获得省政府工业崛起贡献奖。2010年,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7家,实现增加值15.7亿元。海螺水泥、天施康药业等龙头企业引领能力不断增强,有色金属和新型建材两大优势产业进一步聚集。按照“低碳、生态、绿色、科技”和“全省一流生态工业园区”的定位,大力实施工业园调区工程,成为全省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单位之一, 3.6公里园区主干道和110千伏杨桥输变电站工程即将完工。新的平台为我县未来5-10年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。
三农基础。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,粮食生产连续六年增产,年产保持在20万吨以上。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。2010年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达27家,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53家。农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,“十一五期“间投入1.62亿元,建成新农村村点362个,受益人口达10万人;投入1.8亿元,硬化改造农村公路
第三产业。2010年,全县旅游接待人数达101万人次,旅游综合收入达5.8亿元,。龟峰先后获得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两大金字招牌。“万村千乡市场”工程和“家电下乡”工程深入实施,五年来,共发展农家店138家,发放家电下乡补贴1172万元。金融事业稳步发展,到2010年年底,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2.3亿元,贷款余额30.99亿元。
城镇面貌。2010年,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3.5平方公里,城镇化率达40.1%,城镇人口达11.5万人。从城市发展长远考虑,充分发挥“城区、园区、景区”三区毗连和南岩景区位于三区中心的独特优势,确立了“一城三区、三区联动”的城市发展战略。沪昆高铁在弋阳设站,凤凰大道、城北防洪堤、污水处理厂、信江三桥、志敏公园、里弄小巷改造、西气东输等一批基础类、功能类、民生类、生态类的重点工程项目扎实推进。城市环境卫生脏乱差和城市主干道交通拥堵现象得到有效治理,城区美化、绿化、亮化工程深入实施,2010年城市绿地率达42.4%。此外,曹溪、港口、漆工、南岩等集镇建设扎实推进,城镇面貌日新月异。
改革开放。龟峰水泥有限责任公司、福利厂、圭峰大酒店等企业改制顺利完成。701厂破产改制平稳有序,垦殖场综合改革工作顺利推进,出台了《弋阳县垦殖场综合改革实施意见》,着力解决垦殖场干部职工合理诉求,提高其待遇水平。政府机构改革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、财政体制改革等深入推进。对外开放取得新成绩,“十一五”期间,累计引进5000万元以上项目48个,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8个;实际利用外资9042万美元;实现外贸出口1.35亿美元。2010年被评为全省利用省外资金先进县。
群众生活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72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5372元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累计发放城市低保金6493万元,农村低保金2560万元。建立了创业就业一条街和全民创业园中园;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0600人;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.04亿元。投入3193万元,建成廉租住房636套,发放廉租住房补贴160万元;投入2793万元,建成经济适用房454套。整合资金3841.5万元,实施了15个重点村“整村推进”扶贫。投入2112.9万元,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,解决了7万余人的饮水安全问题。生态文明进一步加强,累计减排化学需氧量1190吨,二氧化硫755吨;完成绿化造林43.2万亩,森林覆盖率达60.44%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,安全生产责任制得到严格落实,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。